当前位置:买大量老域名做群站吗-玉米号历史萧何是什么样的人? 堪称中国古今贤相第一人!
萧何是什么样的人? 堪称中国古今贤相第一人!
2022-05-24

有这么一种人,天生仿佛周身罩着一圈神秘而严实的金刚纱帐,任你刀枪乱舞,流言纷飞,就是伤不着他。这种人天性随和,思维缜密,人格几近完美,喜怒不形于色,生来大多不愿做第一,却常被天王老子所倚重。成就他们的,岁月的磨砺只是其一,流淌在其血液里的那种纵横捭阖的智慧,才是令人莫不为之歆羡的地方。

萧何天生具备王佐之才,管家天赋,秘书长气质。

刘邦一路披荆斩棘杀到关中,秦王子婴设计杀了赵高,“即系颈以组,白马素车,奉天子玺符,降轵道旁。”向刘邦交出国印,主动投降。

刘邦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咸阳城。宫殿巍峨,街市繁华,长年征战的将士们初次踏进这座壮丽的都城,一时不辨南北,兴奋得过了头,纷纷钻进王府豪宅大肆搜掠金银财物。沛公刘邦也恢复了当年的痞子相,一头扎进秦王宫,雕梁画栋,华屋锦帐,美女如云,这位生就“好酒及色”的泗水小亭长,当下便要尝一尝做皇帝的滋味,左拥右抱,在胡亥寝宫的龙榻上尽情耕云播雨,不亦乐乎。

沛公沉醉张狂如此,部下无不效仿,一时之间咸阳城作了汉家军得游乐场。在众人狂热地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,只有一位在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,这个人就是萧何。萧何既无视府库大量的财宝,更无心后宫艳丽的女色,“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。”萧何走进咸阳城的第一件事,是调集人手进驻秦丞相御史府,将秦王朝的法令文书、地亩图册、行政户籍等档案资料,一一收集看管、造册登记、完好收藏。——这是只有俗语谓之“有心人”才能做到的事情。随大流是人的惰性,一举灭了暴秦大家乐一乐似乎也情有可原,而萧何身上与生俱来有这种“众人皆睡我独醒”的气质,一种职业性的敏感和远见。道理其实很简单,大国手之所以棋艺高超,窍门就在于他已经看到了棋局发展的十步八步。

(剧照:萧何)

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当刘邦在咸阳城左一个冷梅枝右一个赵吹鸾,恣意淫乐,似乎忘记了项羽正率四十万大军日夜奔赴关中时,直肠子樊哙当面劝谏,军师张良婉转提醒,而萧何并不过问主公的事情,埋头去尽自己的职责。事后,固然刘邦会感念樊哙张良的忠诚,恐怕更为欣赏的是萧何的未雨绸缪。——做部下的,给上司必要的诚恳的提醒虽属必要,但积极主动地替上司超前做好成就大事的各项准备,较之几句劝谏的言辞,价值要大许多倍。

项羽得知已入关中,疑虑顿生,连忙带四十万人马挥师东进来到鸿门,对刘邦形成了饿虎扑食之势。刘邦不是不想独吞胜利果实,何况手中还有楚怀王“先入定关中者王之”的约定,但这时候他的实力还不足以跟项羽明火执仗地对着干,不得不暂时装出一副一切听凭项羽安排的样子。项羽大军进入咸阳,烧杀掳掠了一番,接着无视怀王的约定,自立为西楚霸王,“三分关中,立秦三将”,把关中分封给秦的三位降将,而封刘邦为偏僻荒远的汉中、巴蜀作汉王。项羽如此行事,刘邦感到受了奇耻大辱,一时打算鱼死网破地跟项羽干一场。在这个极其关键的时刻,事后想来,决定汉家江山社稷生死成败命运的紧要关头,萧何的大局观、萧何的战略眼光,给予了刘邦难以估量的巨大帮助。——萧何属于那一类一般情况下不会急火攻心的人,不急火攻心,就不可能犯因小失大的错误,这是最难得的品质。

在气急败坏的刘邦面前,萧何是最冷静沉着的那个人。他首先提醒刘邦,被封去汉中,是有些令人难以容忍,但总比被灭了要好吧?主公想想看,眼下若与项羽硬拼,明显是以卵击石,逞一时之能,遭灭顶之灾。反过来想,假如我们暂屈居汉中,长养人民,招贤纳士,积蓄力量,伺机还兵平定三秦,进而图谋天下,不可以吗?一个人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业。

刘邦顿时眼前一亮,带着三万人前往汉中就国。萧何在汉中正式做了汉王刘邦的丞相。

大约半年后,刘邦率军离开南郑去夺取失去的关中。汉军一路势如破竹,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三秦之地,重归汉王。刘邦听取萧何的建议,暂都栎阳。

胜利看似来得容易,而决定性的因素则因为萧何。当时“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”,汉王刘邦之所以顺利占领关中,对咸阳乃至关中的关口险要、兵力部署、户籍人口以及百姓疾苦程度,是从哪里掌握的呢?“以何具得秦图书也。”正是从萧何所收藏的秦朝档案中得到的。萧何的深谋远虑,不能不令刘邦刮目相看;这个人对未来创立大汉基业的不可或缺,从此深深地印刻在刘邦的心里。

(画作:萧何月下追韩信)

作为一个不能带兵打仗的管家,在劝主子忍辱暂居汉中的日子里,萧何具体做了些什么呢?对刘邦日后的皇权之路又有多大的帮助呢?

一个是“养其民”。巩固根据地,大力开展生产,安抚百姓,稳定秩序,储备粮草军饷,为刘邦初步建立起了一个“还定三秦”的战略大后方。

一个是“收用巴蜀”。萧何看到弹丸之地的汉中,不足与支撑汉王与项羽未来的长期争夺,他派遣官员前往巴、蜀二郡,恢复社会秩序,鼓励乡民耕地种粮,及时收取赋税,征召士卒以补充兵员。

第三个是“致贤人”。为刘邦的王图霸业发现、招纳和推举有用的人才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信。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,并采取非常规的办法为之强留下韩信。刘邦的汉家江山,有一多半是韩信给打下来的,荐一人而能为主子赢得半壁江山,萧何的知人善任,刘邦能不赞赏佩服吗?当然,萧何或者只是看准了韩信英勇善战的一面,忽视了其另一面,故而在一个必要的时间段里,他又帮着主子灭了韩信。——这个留待我们讲韩信的时候再说。

韩信最早是从项羽的楚军大营偷跑出来,,投奔汉军的,期间又一回还险些被杀掉。在汉中,萧何与这个年轻人有过几次长谈,他发现了韩信身上潜在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,便一次又一次地给刘邦推荐这个人,刘邦却并没有当回事。刘邦暂避汉中,许多目光短浅的人都认为这个酒鬼色徒出身的家伙看来难成大气候,接二连三地选择逃离去另攀高枝,韩信就是其中之一。他见萧何的多次推荐,汉王并不以为然,仍只让他做个小小的治粟都尉,管管粮草什么的杂务,无法施展他的军事才能,郁闷了几天,便在一个傍晚毅然选择离开。萧何得到韩信不辞而别的消息,来不及向刘邦禀报,就独自骑马不顾夜色昏暗追了出去。丞相拍马慌张出门,手下不明就里,赶紧报告了汉王。刘邦一听萧何也逃跑了,将信将疑,又急又怒。萧何马不停蹄追了一天一夜,在一家小酒馆门前发现了韩信,耐心劝阻并带着他一同返回南郑。萧何安顿好韩信,这才来向汉王告罪。刘邦问他为什么深夜逃跑,萧何说我怎么可能逃跑,我是去追一个逃跑的人,追韩信去了。刘邦疑惑,将领中逃离的不下十几个人,为何你偏偏追这个韩信?

主公有所不知,其他人都容易得到,这个韩信,空拍一时你找不出第二个人来。萧何站在汉王未来大业发展的角度,诚恳地说服刘邦,您假如永远满足于做个汉王,这个韩信确实可有可无,您若要争夺天下,没有这个为您攻城拔寨的人可不行啊。

刘邦对萧何的见识早已信服,他的眼光、判断事物的能力,绝非身边一些夸夸其谈者能比,丞相今天能说出分量这么重的话来,看来这个韩信一定是有些能耐了。刘邦当即答应萧何,打算任命韩信为将。不料萧何得寸进尺,将官这个差事恐怕韩信不一定愿意干。那就让他做个大将。萧何点头称是。刘邦当下就要命人去叫韩信来。又被萧何拦住了,大王,任命大将咱就不要像招呼小孩子似的,韩信他很在乎这个,您要决心用他,不妨选个日子,设个拜将台,正正规规搞个拜将仪式封韩信为大将。刘邦接受了丞相的意见。

萧何就是这样细致入微地将韩信扶上汉军大将位置的。后来,当韩信那里胜利的捷报一次又一次传到汉王刘邦耳朵里时,相信他不仅频频为韩信竖大拇指,感慨更多的,是在暗自赞叹他的大管家萧何,真是慧眼识珠啊!

(剧照:韩信为萧何讲战术)

如果说,做一两件漂亮的事情,赢得主子的赏识信任,就能稳固地坐上管家的位置,那你是见识肤浅了。

萧何智慧的灵性绝非起自于咸阳的收藏律令图册,沛县城里,他一对智慧独到的目光就时时关注着一个器宇轩昂的年轻小亭长。

萧何最早在刘邦的老家沛县任职,是个功曹,算是县领导班子成员之一。虽然做着秦朝的公务员,但萧何善于交友,什么样的朋友都有,譬如泗水亭长刘季(刘邦),捕役樊哙,书吏曹参,刽子手夏侯婴,吹鼓手周勃,这些人都堪称他的莫逆之交,属于老伙计的圈子。——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、少个仇人少堵墙,萧何深谙此道。而对刘邦来说,萧何甚至可以称作是老靠山、旧恩人。“高祖为布衣时,何数以吏事护高祖。”在刘邦还是个平民老百姓时,萧何就曾多次在其为非作歹触犯刑律要被治罪的关口,为刘邦疏通解脱。后来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——估计这个位置也少不了萧县吏的铺垫,萧何更是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,经常关照他。除此之外,还有另外的一份人情,“高祖以吏繇咸阳,吏皆送奉钱三,何独以五。”刘邦出差去咸阳,手头有些紧,县乡的同僚给他凑盘缠,别人给的都是三百,唯独萧何一下子就塞给刘邦五百钱。瞧瞧这是什么关系,是哥们兄弟加恩公的关系,这一份交情恐怕不是做一两件漂亮事就能建立起来的吧?

陈胜吴广起义后,刘邦也趁机拉起一干人马斩白蛇举事。起先刘邦考虑到老朋友萧何人家是吃皇粮的,差事肥厚,人又稳重,没有冒然拉其入伙。当时秦的暴政不仅使黎民百姓生灵涂炭,许多地方官吏也深为不满。小沛县令这时也想依附义军,找来萧何、曹参商量,萧何提议与刘邦联系结伙。县令觉得有道理,委派刘邦妻妹吕须的丈夫樊哙到芒砀山联络刘邦。刘邦当即答应并兴冲冲带着人马来到小沛,谁知县令节骨眼上变卦了,拒义军于城门外,同时还下令拘押了萧何等人。刘邦一不做二不休,将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,打算武力强攻。正巧这时萧何、曹参几个逃了出来,三人一合计,先箭射传单到城里,鼓动民众造反做内应,小沛城内群起响应,攻进县衙,杀了县令,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的队伍入城。

(剧照:韩信登坛拜帅)

占领沛城后,这里成为刘邦义军的第一个像样的根据地。当务之急是得确定个头,几个哥们坐在一起要推举个新的县令,——仍遵照秦的旧章程。大家说就刘季吧,刘邦连忙推辞。刘邦的推辞是必然的一个节目,面前坐着的哪个可比他都有头有脸,更重要的是还有萧何这位恩公在呢,哪能那么不知天高地厚呢?我们看看萧何是如何处理这个尴尬事儿的。萧何见刘邦再三推辞,心知肚明刘邦这是碍于他在场,不便马上答应。可在他眼里,刘邦是唯一合适的人选,先不说他自己,樊哙、曹参也都挑不起这一副担子。萧何说话了,他提了个建议,把几位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,团成团,采取抓阄的方式,第一个抓出谁名字就是谁,包括刘邦在内,大家齐声赞同。准备工作是由萧何亲自做的,准备就绪,抓阄之前,萧何又提议:我看就先由刘亭长先抓吧,众无异议。刘邦上前拈出一阄,当众打开,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他的名字。萧何忙上前一把抓起盘子里剩余的阄放口里嚼碎,接着大声宣布:天意所在,看来“沛公”非你莫属啊!多日以后,刘邦知道那天萧何在盘中的阄上写的全是他的名字,身为恩公,萧何对他的真心拥戴,刘邦感激之余,从此铭刻在心。

在萧何的仕途上有一段小插曲,至今令人不解,也许又是他深谋远虑的一例。在沛县做功曹时,秦中央曾派驻过一个督导工作组,工作组的领导在与萧何共事的过程中,发现这个年轻人机灵精干、办事有条理,就把他提拔到郡里当了管理文书的卒吏,年终郡里工作考评,萧何得了个第一。中央的领导就想把萧何调到首都咸阳的国家机关去,“何固请,得毋行。”没想到萧何是坚决推辞,最后没有去。——假如去了,不是遭刘邦的汉军俘虏,就是被项羽的楚军杀头。

刘邦做了沛公,“何常为丞督事。”萧何当仁不让地扮演县丞的角色,他是刘邦心目中别无选择的事务总管、后勤部长。

俗语:打仗亲兄弟、上阵父子兵。官场上,老相识、老同学、老伙计最能派上用场。时下流行的民谣里,谓能得提拔重用者,大多属“一起扛过枪、过过江、嫖过娼。”这一条,古今中外,概莫能外。美国总统任用阁员,也在极力安排他竞选班子的干将。只是人家明着做事,民众可以考察他的能耐;我们呢,高唱着“任人唯贤”,暗箱里全是“唯亲是用”。只此一项,就看得出中国官吏们的灰色心理。

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关中,刘邦决计要跟项羽决一雌雄,一较高下。“汉二年,汉王与诸侯击楚。”而关中这个理想的根基留谁来看管呢?当然是踏实、牢靠、周密懂的萧何了。萧何留在关中,“除秦社稷,更立汉社稷”,在陇西、北地、上郡、渭南、河上、中地以及河南等广大的区域内,采取有力措施,建立巩固汉政权,安抚百姓,恢复生产,医治战乱创伤。他制定颁布新的法令,初步完善汉政权的行政机构;着手建设公共设施,开放原秦朝的皇家园林供百姓耕种,减免赋税。在基层管理上,萧何在各乡村实施由乡民推举年长德高的人,任命其为“三公”,每乡一人,在乡里三老中再产生县级三老,辅佐县令,教化百姓,参政议政。正是在萧何卓有成效的治理下,关中地区农业生产迅速恢复,人民安居乐业,物质逐步增长,同时保证了前线的军需供应。

萧何留守关中,其肩负的责任是极其重大的,更为艰难的是他是独当一面地在开展工作。他既要制定律令、实施管理,又要开展农耕、稳定人心,既要辛勤侍奉教诲太子,又要及时征兵发卒、运送粮草到前线。庞杂繁琐的事务要求他虑事须周密细致,处事须坚决果断,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,滴水不漏。一个人能事无巨细地把眼前这些事样样不落地办好,我们都不得不称赞其为出色的管家了,而萧何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之余,却时刻不忘一件事,“辄奏上,可,许以从事;即不及奏上,辄以便宜行事,上来以闻。”凡涉及宗庙、社稷、法令等重大问题,萧何都会及时先向前方的刘邦请示,批准了,他才去办;有些事情一时紧急来不及请示,他酌情先办,等刘邦一回到关中他就及时说明。——一个成熟的管家,时时刻刻心里装着主人,唯主子之命是从,不见主子发话,不越雷池半步,这是赢得信赖的基本技巧。何况萧何这个管家角色,替刘邦照看的,可不仅是楼堂宫室、粮仓畜栏,而是一片偌大的江山基业。时常这种角色,勤勤恳恳尚难避免小人挑唆、主子猜忌。萧何对此了然于心,他不惜走个极端,来个事事请示、件件通报,给主子的心里不留半点阴影,敞敞亮亮,踏踏实实。在萧何这里,眼中有无上司、上司信任程度,此乃大事,绝非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。

即使如此谨慎小心,仍难尽消主子心头的疑虑。刘邦与项羽前方交战正酣,“上数使使劳苦丞相。”却接连派人到关中问候丞相萧何。萧何已经觉出其中的蹊跷,他的心腹鲍生赶忙提醒他:“王暴衣露盖,数使使劳苦君者,有疑君心也。”主子这是怀疑你了。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,会忍不住牢骚满腹,自个儿尽心竭力,反遭疑忌,未免太伤自尊,不如甩手撂挑子呢!萧何视之为正常,设身处地想想,刘邦的多心情有可原,面对强大的西楚霸王,胜负并无十分把握,丞相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,人心归附,万一自己在前方落败沦作流寇,丞相会不会反戈一击,来个关门拒客,届时有家难回也说不定。刘邦三番五次派人回关中,名曰慰问丞相辛苦,实则是打探情况。萧何的为人,绝不容主子对自己有半点的担心,判断准了主子的心思,他召集起家中兄弟子孙,连夜打点行装奔赴前线。刘邦见丞相把家人全部派到自己身边,一同出生入死,疑虑顿消,喜形于色。——在疑心者面前,言语是苍白的,唯有行动才是最有效的宽心剂。

(剧照:刘邦)

汉王五年(公元前202年),“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,与项羽决胜垓下”,项羽大败,自刎于乌江。同年三月初三,刘邦“即帝位汜水之阳。”正式建立大汉王朝。

洛阳城里,刘邦大宴群臣,论功行赏。“以萧何功最盛,封为酂侯,所食邑多。”

其实在刘邦打败了项羽、称帝登基后的一年左右时间里,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一直在为功劳大小争论不休,相持不下,萧何事不关己似的,仍在默默做着手头的事情。最后,高祖刘邦拍板,萧何被评为大汉第一功臣,位列座次第一,同时给予其特殊的待遇:“赐带剑履上殿,入朝不趋。”朝见皇帝时可以带剑上殿,不必跪拜。如此高的恩宠,无疑是把萧何置于群臣之上,作为皇帝特别依赖的角色。

这样的论功排位,那些曾经在战场上拼死征战的武将自然是心有不服,刘邦对此是有预料的,他给愤愤不平的将军们打了一个颇有意味的比方:

刘邦问:你们知道打猎吗?

众答:知道。

刘邦再问:“知猎狗乎?”

众将暗忖:谁会没见过猎狗呢?

刘邦接着说:“夫猎,追杀兽兔者狗也,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。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,功狗也。”猎场上,亲自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,而发现野兽兔子并指挥猎狗往哪里追的,是人,诸位能够勇往直前地追捕野兽,发挥的也就是猎狗的作用。

“至如萧何,发踪指示,功人也。”至于萧丞相,他发现野兽踪迹、指挥猎狗方向,他发挥的是“人”的作用。

萧何在刘邦心目中奠定的地位,由此可见一斑。萧何靠着他孜孜不倦地努力和勤勉严谨的办事风格,使刘邦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。在刘邦的眼里,萧何已经成为大汉江山开创、巩固所仰仗的智慧之身,绝非那些猛打猛冲的一介武夫能与之相提并论。还有另外一层更令刘邦自觉地要给予回报的,刘邦对众人说:你们各位也仅仅是一个人独自追随我,顶多再带两三个兄弟,“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,功不可忘也。”萧丞相可是义无反顾地带着全家几十口人来追随我,这样的功劳我能忘了吗!当然,这其中刘邦没有提及的是,当年萧何为我办了多少事、帮了多少忙,你们知道吗?

但我们必须要承认,如此格外地信任和器重,固然有老伙计的情分,起关键作用的,还是萧何人格的魅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才干,一切功劳赏誉都是他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换来的。——萧何的处事为人与那些一味奉承的将相不同,他内敛而踏实,胸怀韬略但不张扬,悉心观察上司心理但不阿谀肉麻,他秉持的是从小处把件件事情做到位、做到完美、做到你心上去,再孬的上司,面对这样令人放心的下属,他都会被感化、被征服,会因得心应手以至于须臾离开不得。

(剧照:张良)

位极人臣,实至名归,天子格外倚重,威望如日中天,从本性出发,许多人难免会飘飘然。上天赋予萧何的性格,不是一时一事的谨小慎微,而是一以贯之的谨言慎行。天生的二把手,他并非不心存高远,可贵的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,清醒地把握境况,清醒地了解上司,从而总是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一丝不苟地扮演好他该扮演的角色。萧何的沉着、细密、自控能力,实在是旁人想效仿而难以惟妙惟肖效仿的,或者可窃取一时一技,万难做到像他那样严谨、周到一生一世、一言一行。

西汉最初的首都在洛阳,刘邦接受了娄敬和张良的意见,决定建都于关中。于是起驾西进关中,暂居旧都栎阳,由丞相萧何负责,在渭河岸原秦朝兴乐宫的旧址上修建新的国都。

萧何为了这座能与大汉声威相称的新都,可谓费尽心思,从总体规划布局到具体施工修筑,事无巨细,样样亲力亲为。在他的精心组织、协调、指挥下,先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,在平地上为汉高祖刘邦建造了一座以长乐宫和未央宫为主体,宫殿、台榭、楼阁、园林、池鱼齐全,气势无比恢宏的长安城。

未央宫落成时,萧何奏请高祖圣驾往视。刘邦在前呼后拥下巡视了一圈后,脸露冷色,在他看来宫室过于华丽豪奢。当即责备丞相:今天下初定,民穷财尽,何以将宫殿建得如此奢华!萧何理解皇帝的言外之意,忙上前解释道:正因为天下刚刚安定,才可以借此机会营建宫室,臣考虑天子以四海为家,皇宫不壮丽不足以显示天子的威严,另者一次建到位,免得子孙后代再去重建。刘邦听了萧何这一席话,立刻转怒为喜。萧何却并不因此就认为天子的心里已完全平复,他借题发挥,接着虚心地向皇帝讨教:微臣这回虽蒙陛下宽宥,但来日方长,臣难免办事会有差错遗漏,还望陛下有以教之。刘邦帝王的虚荣心在老臣和众文武的面前,得到了极大的满足。这回是真的从心底里妥帖高兴了,指点萧何添建几处点缀,当即乐呵呵对众位大声道:新都就叫长安吧。

萧何也有遭遇风急浪险的时候。

在汉初各位诸侯王里,萧何强力推荐给刘邦的韩信,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。论为汉家江山立下的汗马功劳,他可以说是居功至伟,但同时他又是高祖刘邦最为提防的重点人物。项羽一死,刘邦就剥夺了韩信的兵权,分封异性诸侯王时,刘邦有意把韩信调离他根基最深的齐地,迁往楚地作楚王,韩信对此一直心存怨恨。高祖回洛阳,封韩信为淮阴侯,调其进京事事,事实上是把这个危险的家伙软禁在都城,免其滋事。韩信这时才弄明白刘邦的险恶用心,囚居家中闷闷不乐,常称病不肯参与朝见。汉高祖十年,陈豨在边境举兵叛乱,刘邦亲统大军前往镇压。韩信认为这是个机会,暗中派人与陈豨联络,企图里应外合共同发起一场政变。不料消息走漏,密谋的计划被皇后吕雉全部掌握。吕氏这个女人的个性和处事风格,稍稍熟悉历史的人无不知晓,其阴狠要大大超过她的天子夫君。事关大汉江山社稷安危,吕后决计捉拿韩信就地处决,但转念一想,韩信英武盖世、威名远扬,草率动手,万一难以一下制服,反会引起更大祸乱,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。吕后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,这就是老丞相萧何。

(剧照:韩信)

对于韩信的处境遭遇,萧何并非没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,毕竟是出生入死为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,高祖的防范之心是否有些过分?对这位功臣的安顿是否有失公允?当然,这些只能默默地藏在萧何心里,作为忠于汉室的萧丞相,他本能地选择了维护汉皇的尊严和旨意,积极着力于大汉初定需要稳定的大局,他希望韩将军能忍辱负重一段时间,假以时日,逐渐释却高祖心中的疑虑,寻求一个妥善的办法来解决君臣之间的不愉快。韩信的铤而走险是他所没有想到的,一下子把他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,一边是为自己所赏识的天才级人物,一边是汉皇后凶狠迫切的目光,何去何从?皇后的意思是要萧丞相谎言将韩信骗至宫中,这与萧何一向的操守大相径庭,实在是太为难了这位行为端庄的丞相大人。出于对高祖的忠诚——也有可能是畏于皇权的威势——萧何按照皇后的安排,来到韩信家中,告诉韩信陈豨之乱已平,群臣都到宫中朝贺,希望韩信也能进宫表示一下。韩信哪有心思去?他向丞相称病难以出门。萧何不得不再三规劝:即使有病,应付应付一下总是可以吧?

丞相对韩信的知遇之恩,韩信没齿不忘,天子的面子可以不给,恩人的情面怎能拂逆呢?韩信答应了丞相。韩信一入宫,即被吕后安插好的武士捉拿,扭送斩杀于长乐宫的钟室。

后世所谓“成也萧何、败也萧何”,其实都是在客观上找原因,把事情成败得失的决定因素推诿到别人身上,无奈萧相国做了这千古冤案的代言人。韩信的战功有萧何荐举的前提,但这样能征善战的将才,放到项羽手下也绝不会就成了软蛋;而韩信的杀身之祸,分明是一时糊涂自取的,若叛汉自立,早年的机会就不少,待到没有机会了,却又私通叛贼,这一切与萧何何干?

韩信的悲惨落幕,令萧何伤心,同时再次提醒了他。咱不过是“依日月之末光”,虽官至丞相、封侯领地,萧何深知这一切都意味着他需要更加唯圣旨是听、唯刘邦马首是瞻,更加谨慎、更加勤勉、更加防微杜渐。

萧何一生俭朴,“置田宅必居穷处,为家不治垣屋。”他置田造屋总是挑最偏僻穷困的地方,绝不修高楼大屋。为此萧何有一段颇具自嘲意味的话:“后世贤,师吾俭;不贤,毋为势家所夺”,后世子孙如果贤明,他们会继承我的俭朴,若是败类,置再多的家财也会被强盗夺了去。——这是一个真正把钱财作身外物得人,绝非那些口头上仗义疏财、暗地里拼命攫取,平素一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。

刘邦得知韩信被杀的消息后,立即派人到长安,“拜丞相何为相国,益封五千户,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。”拜萧何为相国,增加食邑五千户,安排一名都尉带五百士卒日常保卫相国。

——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,有嘴巴、有书信文字、有手足身体,所谓口谈、笔谈、手谈,刘邦、萧何这一对君臣,用的是“心”,属于高层次的智力游戏。

带兵在外的高祖刘邦,听取了韩信被杀的全部经过汇报,他赞赏萧何的忠心,但同时也体味到丞相心里的煎熬,让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去一件宵小的事,瞒哄的对象又是他身为赏识的人,他内心的不平静是不言而喻的。作为天子上司,及时给予其必要的抚慰,以资鼓励、以表谢意,无疑会使萧何的伤口愈合得快一些。

(剧照:萧何)

萧何完全读懂了高祖的心意,但他不想让皇上把他诱杀韩信看做是被迫,不愿刘邦察觉他对韩信之死的惋惜之情,萧何急切而又坚决地拒绝了高祖的赏赐,他要让天子明白,一切都是他作为一个臣子心甘情愿去做的,无功何以受禄?

不仅如此,萧何反过来拿出全部家财,捐给征战的将士。这是在同时给天子传递另一个信号:臣从不看重高官厚禄,不在乎家财万贯,臣之心思只求为高祖您、为大汉江山社稷尽一份微薄之力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这一下,刘邦就不仅仅是放心欢喜了,要感动得流下热泪了。

刘邦实在是疑心太重了,多亏是萧何,换任何一个人,恐怕都难以忍受和招架。——从这个层面上看,利益,是人与人之间多么尖利的武器,别说是君臣、战友、同事,父子兄弟也会被它刺扎得伤痕累累的。

高祖十二年秋,黥布造反,“上自将击之。”刘邦亲率大军去讨伐。平叛情况如何不说,萧何在长安城里却不时接到高祖问候他的消息,询问工作情况,有无什么困难等等。萧相国起初为之感动,主子在外忙于军务,竟还不忘挂念自己,于是为表感激,他“乃拊循勉力百姓,悉以所有佐军。”一面努力调动百姓积极生产,一面又把自家所有钱财拿出来资助军队。

萧何可能认为他做得已经是很完美了,他的一位宾客私下危言耸听地提醒他:“君灭族不久矣。”你离灭族不远了。这位接着说:“夫君位为相国,功第一,……,君初入关中,得百姓心,十余年矣,皆附君,尚复孳孳得民和。”你的职位已经是相国,你的功劳又是第一,自打进入关中,你就得到老百姓的爱戴,十多年来,人们都归附你,而至今你还在孜孜不倦地博取百姓的欢心。“上所以为数问君者,畏君倾动关中。”皇上之所以不顾军务繁忙多次派人问你,是担心关中成了你萧何的,百姓心中只有你这个相国,哪还有他这个天子。

世间事就是这么令人匪夷所思,完美的人格有时竟成了一种缺陷,崇高的威望也会变作绊脚石。善良的民众本能地拥戴不意间帮了倒忙。萧何亲民的形象导致他声望日炽,名气越来越大,成了百姓心目中善良、慈爱的化身。——名气和威望这个东西,有时就主体而言,它是个被动的客观效应,沽名钓誉者不在此列,当然沽名钓誉者也只能凭借哗众取宠浪得一时虚名;萧何的美名是货真价实的,百姓对他的敬佩拥护是发自内心的。众星捧月的景象如同把萧何放在了滚烫的油锅上,功高不能盖主呀,咱的光芒如今成了帝王这颗大太阳上的阴影,怎么了得?如何是好呢?总不能一一前去堵住百姓的嘴吧?

这位有心的宾客给萧何出了个主意,相国您多少做点恶事嘛,别把自己弄得那么白璧无瑕跟个圣人似的,您有意给自己脸上抹点黑,譬如您利用手中的权力,强制去便宜买些地,不给老百姓付钱先赊着,老百姓不就有怨言了吗?您的名声不就降下来了吗?萧何无奈违心地照此办理。历史上将萧何的这一举动名之曰“自污名节,以释君疑”。

刘邦班师回到长安后,果然有人去给皇上告状,刘邦召萧何来见,说你身为相国,与民争利,你自己去向百姓解释吧!

萧何接着干了一件挺危险的事,初衷是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,想拿天子的爱民再反衬一下自己的贪利掠民,结果险些葬送了前程。他建议刘邦把皇家游乐园上林苑腾出来给百姓当做农田耕种,刘邦一听,愤怒了。你抽的那股子风,敢动我皇家休闲娱乐的脑子?一气之下,刘邦将萧何逮捕下狱。后来经人提醒,刘邦释放了萧何。两人再见面时,刘邦为自己的这次未能领会老相国的良苦用心有些赧然,但这位早年的刘亭长脑瓜子可不是吃素的,他灵机一动巧妙地遮掩了他对老相国造成的冤屈,掏出一副热心肠还给了萧何。刘邦说:老相国,朕知道你的良苦用心,朕之所以让你受些皮肉之苦,正是为了给天下百姓显示你的爱民之心和我这个帝王的贪玩好乐嘛。——一场智者的博弈,一笑了之。

(剧照:晚年刘邦)

公元前195年,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乐宫,太子刘盈继位,吕氏弄权,萧何名为丞相。

年迈的萧何,知道一朝君子一朝臣的道理,何况那个强势的女人吕雉,不是他能驾驭得了的。新皇登基,年事已高的他虽然仍想为汉家江山再度效力,但主客观环境已不容许,他明智地选择退到幕后,常称病在家。

刘邦死后的第三年,辛勤操劳了十多年的萧何终于真的一病不起。年轻文弱的汉惠帝刘盈前来探视他,眼见老相国去日无多,刘盈不得不征询他的意见。老相国去后谁来接替您?病榻上的萧何迟疑良久,没有吐出一个字来。一生谨言慎行的萧何,这时没有因为病老之躯而变得昏聩,他洞悉眼下的朝廷局势,一则自己行将就木,二则少帝柔弱不精,三则吕后咄咄逼人,自己真的闭上眼了,哪一个来做大汉的大管家,为汉皇操持这一摊子事,萧何不便说、不能说,他也不想说,只好婉转地将皮球送还到天子手里:“知臣莫如主。”相信英明的汉皇会选出一个能干的臣子接替我。刘盈仍不放弃,进而问道:“曹参何如?”相国您看曹参怎么样?曹参是萧何沛县衙门里的老同事,但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一层,两人关系一直处得不好。一般情况下,肯定和举荐自己的宿敌来接替自己的位置,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。然而我们听听萧何是怎样回答汉惠帝的:“帝得之矣!臣死不恨矣!”陛下算是找到了合适的人选,如此老臣我死而无憾了。萧何明白,皇帝既然专门提起曹参,明知他两人关系不融洽却郑重其事地来问他,显然是皇帝重点考虑的就是这个人,跟曹参的恩怨是个人的恩怨,与才能无关;假如自己说曹参不行,在天子看来,必定是参杂着私仇而不顾皇权社稷的利益。

有意思的是,萧何死后,果然曹参接替了相位,而曹参一切政令维持原状,不作任何革新,以至于后人有“萧规曹随”之说。

太史公说萧何是沾了高祖吕后日月的光芒才得以成就大名,这显然是对官场结构的陌生而下的错误论断。萧何是周公一样的智者,天赋秉性决定了他是一位杰出的国务活动家,一个辅佐帝王的天才人选。特殊的内敛、自持、严谨、周密性格,使他能够平安度过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涯,做到了“位冠群臣,声施于后”,最终寿终正寝。

从某种程度上说,萧何是中国古今贤相第一人,两千多年来,多少能人死于帝王促狭的刀下,无数贤臣都被后人发现了藏于腋下的“小”来。至今,我们却无法找到萧何身上一星半点的瑕疵。为官恭谨勤勉,政绩卓著;居家清贫素朴,少有是非,人生仕途端庄清净至于此,臻于完美了。